林中跟我一样出生在那个村子,我们的幼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不知道那里算不算典型的南方山区的村子。她四面是海拔不算高的山,一条不算宽的河贯穿村子,灌溉了不算肥沃的田地,也带着人类生活的气息曲曲折折的逐渐壮大汇入几十里外的人工湖。一条路沿着河的方向起起落落的挂在山腰上,划过数不清的山脊山岭,宛如一条黄色的虫,啃噬着片深浅不一的绿。这是这几年的风景了,五年以前,公路还没有修到这个这个村子,那条最宽处不到两米的土路运载几代村民的视界。那时候是看不到黄虫啃翠的景致的,她总是被两旁旺盛的灌木掩盖。在那条小路上我们不知道留下过多少足迹和和哭泣,爬过了那个最高的山坳就能看到更多的房子就能看到那条单车道的公路,这是我们行走的信念,只要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就能坐上被称作“三卡”的三轮柴油车,然后颠簸着去镇子上或者更远的地方。
这个叫做东溪的村子,也许在战乱年代算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最初的几个“太公”们把家安顿在了这里。在村史上,这里是没有原住民的,都由其他地方迁徙而至,生根发芽。 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是王姓的一家,几经发展之后形成了一个还算繁盛的家族,建起来一个较大的院落,我们称之为“台门”。然后另一个王姓的家族也迁至此。老王家就在这个台门东面延伸出了另一个台门,把现有的这个让给了小王家。虽不是迁自同一个地方,但是毕竟同属王姓,再上溯几代也许还能扯上些关联,老王家就豁达的让出了自己的住宅。老王家搬出他们的老台门之后,他们一家的繁衍速度却有些缓慢了,这是后话了。两王是这个村子较早拿到这个村子绿卡的家族,而后的百十年间陆陆续续几个姓氏迁徙至此,包括我们陈家和林中他们的林家。我们陈林两家在这里是属于少数名族的,一是迁入比较晚,我们这一代也不过是区区第四代。二是我们迁入的时候人丁也不算兴旺。相比林家,我们家还算是比较好一些的。我曾祖进村的时候至少还带了一双儿女的,而林家,据说迁来的时候只有林中的爷爷的爸爸领着半成年的儿子两个人的,哦,对了,据说还有一头干瘦的黄牛。
林老太爷他们来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些混杂了,几处位置比较好的地方都已经被占据了,先来后到,谁也左右不了什么,再加上他们来的时候,老王家已经有颓势了,想让谁让一块地方是很难的。所以他们父子俩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山脚下带了个简陋的房子定居。不像小王家有老王的扶持,也不像我太公还算有点手艺夯墙盖房还能在村里找寻点活计,倒也不是为了赚银子,不过是搞点人情的原始积累而已,林家父子可是纯粹的从零开始自立更生。一点点的开垦,一点点的耕种,几年的没日没夜经营,倒也盖起了两间房。也为那已成年若干年的小子讨上一个老婆。